大英博物館交通資訊
地址:Great Russell St, London WC1B 3DG UK
開放時間:Mon- Sun:10:00-17:00 | Fri:10:00-20:30
官網連結:https://www.britishmuseum.org
交通方式:
- 搭乘地鐵 Central 線、Elizabeth Line、Northern 線,到 「 Tottenham Court Road 」 站下車,大約走 6、7分鐘即可抵達。
- 搭乘地鐵 Central 線、 Piccadilly 線,到 「 Holborn 」 站下車,大約走 7 分鐘即可抵達。
- 搭乘地鐵 Piccadilly 線,到 「 Russell Square 」 站下車,大約走 7 分鐘即可抵達。
入場費:免費需預約
進入大英博物館Tips
大英博物館 (British Museum) 成立於1753年,自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首個國家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館內現有800多萬件藏品,大批藏品因館內空間限制未能公開展出,很遺憾的是我沒看到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裡跟Helen Beatrix Potter所繪製的彼特兔畫作,據說後者已經轉移到大英圖書館收藏。
大英博物館的緣起可追溯至17–18世紀的英國醫生暨自然歷史學家漢斯·斯隆爵士(1660–1753),他在去世前立下遺囑,將他所收藏的近8萬件珍貴物什全部捐贈給國家,由此奠定了大英博物館的基礎。接下來話不多說,給大家介紹大英博物館幾個著名的展品吧!
- 記得帶著大英博物館的地圖,你將會發現地圖對你找尋文物位置非常方便。
- 記得下載大英博物館手機App,到了現場你絕對會需要聆聽每個文物的故事。
我這次八天七夜的英國倫敦自由行,其實去了大英博物館兩次,因為我是博物館迷,去了第一次後發現館藏我看不完感到有點遺憾,所以過了幾天決定在預約第二次大英博物館,非常建議大家預約大英博物館時一定要預約早上十點第一場,因為之後你就會發現館內充滿許多觀光客,有些展品甚至被人潮圍住根本看不到。
大英博物館以其壯觀的建築而聞名於世,館舍外觀為希臘復興式建築,主入口面向大羅素街,外觀由建築師羅伯特·斯默克爵士設計。這座建築擁有44根高達14公尺的愛奧尼柱,這些柱子密切參考雅典娜神廟的設計。主入口上方的三角形山牆飾則是由理查·韋斯特馬科特爵士所創造的雕塑裝飾,描繪了《文明的進步》。

大英博物館的美麗的大廳中間為博物館藏書部,是1852至1857年建立的閱覽室,我一進入大廳就被其閱覽室的360度設計吸引,裏頭甚至設置了許多名人包含國父孫中山曾經在此閱讀的痕跡。1997年藏書部遷至大英圖書館,後來博物館舉辦建築設計比賽,最終建築師福斯特勳爵(Lord Foster)勝出,最後由伊莉莎白二世女王揭幕開放,抬頭往上看的時候,你會看到由3312片玻璃在屋頂,而且每一塊玻璃的形狀都不相同。藉由自然的陽光灑落,你會在博物館的不同角落看到不同的光影折射,相當壯觀。
大廳內除了閱覽室,還有遊客中心、紀念品販售處、特殊展覽中心 (我去的時候正在展出敦煌絲路展)等以及古希臘雕像尼多斯之獅(公元前2世紀)佇立於中庭供遊客參觀。


羅塞特石碑 (Rosetta Stone)
這塊石碑是大英博物館最著名的鎮館之寶,發現於1799年,是一塊刻有三種文字的石碑,分別是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草書和古希臘文。這塊石碑在埃及羅塞塔(現稱拉希德)附近被法國軍官皮埃爾-弗朗索瓦·布夏爾發現,後來1801年英國擊敗法國後,就被帶回大英博物館展示。石碑上的文字是公元前196年托勒密五世時期頒布的一道法令,這道法令以三種文字書寫,使學者能夠對照翻譯,從而解讀古埃及象形文字。

帕德嫩神廟雕像(Parthenon Sculptures)
帕德嫩神廟雕像(Parthenon Sculptures),也被稱為額爾金石雕(Elgin Marbles),是古希臘時期雕塑家菲狄亞斯及其助手創作的一組大理石雕塑,這些雕塑原本裝飾在雅典帕德嫩神廟和雅典衛城的其他建築上,而為何又被稱呼為額爾金石雕?這名稱來自第七代額爾金伯爵湯瑪斯·布魯斯(Thomas Bruce),他在1801年從當時統治希臘的鄂圖曼帝國獲得許可,將這些雕塑運往英國,當時,額爾金伯爵僱傭了一批藝術家和工人,將這些雕塑從帕特農神廟拆下並運回英國,這些雕塑於1816年被賣給英國政府,其實當時引起英國當地許多爭議,詩人雨果也是其中抨擊其行為的一員,但最終英國政府決定低價收購這批石雕,並收藏於大英博物館,目前希臘政府正在積極要求英國歸還這些石雕。



埃及木乃伊 (Egypitan Mummy)
大英博物館中人氣最旺的就是埃及區,而埃及區中最多人的地方就是二樓靠北側長廊(Upper Floor)的62號和63號展廳,這裡展覽僅次於埃及博物館數量及種類。博物館裏頭展示木乃伊的彩繪棺木、裹屍布的木乃伊、沒有包裹屍布裸露可以觀察屍體防腐技術樣貌的木乃伊、成人動物兒童木乃伊都有,其中最有名最多人研究的女歌唱家Katebet木乃伊也在裏頭,不過我漏拍,大家可以點選連結去觀看,特色就是此木乃伊保留了大腦,與一般會移除內臟、大腦的木乃伊很不一樣。


另外展區也有展示古埃及卡諾匹斯罐與死亡之書繪本。古埃及人相信,當人去世后,為了讓靈魂在來世中繼續存在,必須保存好他們的內臟器官。他們會在人死後,將內臟從身體中取出,並單獨保存。唯獨心臟仍舊會留在身體,埃及人視心臟為靈魂之所居,也是智慧之源和記憶之所存,古埃及人相信死後心臟會與代表瑪亞特(Ma’at真實)的羽毛一同放在天秤上,並由阿努比斯之神所量度。


埃及雕塑 (Monumental Sculpture)
古埃及文明興起於西元前四千年,直到西元前四個世紀埃及被羅馬帝國吞併後才衰退。是世界上最持久的文明之一。埃及雕塑畫廊中的紀念碑與雕像和牆壁圖像先前都是被放置在寺廟和墳墓中,被視為神靈、國王和特權官員的靈魂的載體。
這裡的照片展示最大的埃及雕塑:埃及最偉大的國王之一拉美西斯二世,他統治了公元前 13 世紀的大部分時間。拉美西世二世花崗岩雕像,來自西元前1250年埃及底比斯卡納克神殿,也是拉美西斯神廟的一對雕像其中之一個。

阿蒙霍特普三世頭像是來自西元前1370年埃及底比斯卡納克神殿,他在位期間和平統治藝術盛行,他為自己製作了許多頭像放在神廟前,這座巨大雕像跟另一個稍小的雕像都在大英博物館內展出,唯獨他本人的屍體還在卡納克神殿供奉著。

亞述獵獅圖 (Assyria: Lion Hunting )
展間十號在埃及雕塑旁邊,展示公元前710年 至前635年間亞述帝國(伊拉克)的輝煌歷史。這個浮雕壁畫製作於公元前645年 – 前635年,在古亞述帝國獵獅被認為是國王的運動,象徵君主所擔負的保護人民的責任。這浮雕展示的是亞述帝國最後一名國王亞述巴尼拔在獵獅場上的風采。這些浮雕原本用於裝飾巴尼拔國王在尼尼微(今伊拉克北部)的宮殿。

摩艾石像 (Moai)
Hoa Hakananai’a是一座摩艾石像,來自復活節島的雕像。它於 1868 年由一艘英國船隻的船員從復活節島(拉帕努伊)的奧龍戈島獲得並致贈給當時的伊莉莎白女王一世,之後再贈與大英博物館展示,目前智利政府亦是與英國政府要求歸還,尚無結論。

沃德斯登遺贈(Waddesdon Bequest)
沃德斯登遺贈(Waddesdon Bequest) 是費迪南德·羅斯柴爾德男爵於 1898 年過世後留給博物館的近 300 件精美藏品,這個男爵來自大有來頭的德國猶太族的龐大家族,其家族主要提供國際性的金融服務。其中包括極其重要且美麗的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藏品,以及許多 19 世紀的複製品。這些收藏原本放置在费迪南德男爵在白金漢宮的居所:沃德斯登莊園。
展示品有許多非常珍貴的文物,像是1511年製作的微型祭壇畫,祭壇上雕刻著基督的生平和受難場景;還有1340-1416 年法國聖荊棘聖物箱,盒裡裝著一根荊棘,據說是來自基督受難前戴在頭上的荊棘王冠,此聖物曾經由法國國王查理五世所擁有;帕默杯則是中東裝飾玻璃杯,流傳到中世紀的法國變成了高腳杯;普雷斯堡杯的杯口周圍刻有希伯來語銘文,於 1739-40 年歸普雷斯堡猶太社區埋葬協會所有,是已知用於此目的的最早的銀杯之一。






.jpg)
波特蘭花瓶 (Portland Vase)
這是一件精美的羅馬玻璃器皿製作於公元1世紀左右,被認為是古羅馬時代最重要的玻璃藝術品,其製作工藝對18世紀的英國陶瓷製作者有所啟發,其底座上有帕里斯或普里阿摩斯的頭像,但很可能並非原裝,而是1826年之後加上去的。

路易斯棋子 (The Lewis Chessmen)
是一組12世紀用海象牙雕刻的挪威西洋棋棋子,應該製造於1150年,到了11世紀末期,西洋棋在歐洲貴族中非常流行,據稱也是最早的西洋棋,於1881年在蘇格蘭的劉易斯島上被發現。此批文物出土時一共有93件:包括78枚棋子,14個棋子底座和1個皮帶扣。 現在其中82件收藏在大英博物館,剩下11件收藏在蘇格蘭國立博物館。

薩頓胡船棺葬 (Sutton Hoo Mask)
1939年,在薩福克郡伍德布里奇附近的薩頓胡發現一批寶藏。這些寶藏被藏在一條船裡面並且被埋在土堆下面。這是遵循斯堪地納維亞人的喪葬方式,將人埋在船裡讓他們前往天堂。但是挖掘的過程中發現裡投並沒有屍體,可能只是一份獻給薩克遜國王的精美紀念品。
頭盔表面有點綴著動物和人物場景的裝飾嵌板,這些圖案在當時的日耳曼(German)社會很流行。其中一個場景描繪了兩名武士,頭戴有角的頭盔,手持短劍和長矛;另一個描繪了一名騎馬的武士正縱馬踐踏一個穿盔甲的武士,那名倒下去的武士在戰馬越過他時奮力向上刺去。這種場景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Roman Empire)。
頭盔最不尋常的特點就是面罩:它有眼眶、眉板和鼻子。鼻子下面開了兩個孔,以便佩戴者呼吸;青銅眉板嵌入了銀絲和石榴石,每一邊眉板末端都刻有鎏金銅野豬頭圖案,這也許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徵;靠著鼻頭、在眉毛之間,是一個面對面卧著的鍍金龍頭,還有一個類似的從頭盔頂部越過帽子的龍頭;鼻子、眉板和龍構成了一幅張開翅膀飛行於頭盔之上的大鳥的圖案。

奧克賽斯寶藏 (Oxus Treasure)
奧克賽斯寶藏(Oxus Treasure)是一個來自大約公元前5至4世紀、阿契美尼德帝國時期的重要考古發現,包括約170件金銀製品以及其他工藝品,主要出土於今日塔吉克斯坦的奧克薩斯河(今阿姆河)附近。這些文物現藏於大英博物館,被認為是了解阿契美尼德帝國文化與工藝的珍貴資源。
這裡照片展示的是葛里芬手鐲,手鐲兩端呈動物形狀,通常是獅子或牛的頭部,象徵王權與威嚴。這種設計深受阿契美尼德文化的影響,也反映了貴族的奢華生活。

居魯士圓筒 (Cyrus Cylinder)
人類歷史上第一篇人權宣言是甚麼?公認是公元前539年波斯皇帝居魯士刻在一個圓筒上面的銘文。這個圓筒是以陶土製作的,就是居魯士圓筒(Cyrus Cylinder),目前保存在大英博物館。居魯士大帝是古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Achaemenid Empire, 550–330 BC)的皇帝,公元前539年他征服巴比倫帝國,和平進入首都巴比倫城。他釋放所有奴隸與猶太人,宣布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宗教信仰,確認每個種族享有平等地位。
他把這些命令以楔形文字記錄在圓筒上。 考古發掘 1879年英國考古學家拉撒姆受大英博物館之託,在巴格達一座供奉馬督克神(Marduk)的廢墟廟宇艾撒吉拉(Ésagila)的基座,挖掘出居魯士圓筒。但是他未留意圓筒斷裂為兩段,只把比較長段(Fragment A)帶回英國。1920年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尼斯向古物商買到短段(Fragment B),長8.6公分。1970年一位德國教授斷言兩者原本應是一個整體,1972年專家才把兩段結合為一,全長22公分。 居魯士圓筒的銘文共有45行,大致可以分為六節,大英博物館也把這45行楔形文字逐行翻譯,貼在該博物館網站,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一看喔!

中國與東南亞展區 (China and South Asia)
我不知道為什麼大英博物館沒有展出我期待看到的圓明園文物,可能多多少少已經被富豪買走,部分歸還給中國政府吧?也聽說龍首就在台灣廣達林百里的手上,無從得知。因此滿懷期待來到中國展廳觀看文物的我,著實有點失望,但是卻又發現很多在中國跟台灣看不到的文物,經由查詢才發現這個展館是由一個鼎鼎大名的香港富豪何鴻卿在1992年全力資助擴建而成的。
裡頭有許多珍貴文物,在這裡不一一展示,大概說明一下。像是遼三彩羅漢,它承襲唐朝藝術風格,受唐三彩傳統影響以一種低溫瓷式釉陶,胎質粗而較硬,多黃、綠、白三色釉。外國學者初定為唐代,以為是唐三彩,現在公認為遼代。 另外我沒有拍到東晉顧愷之創作《女史箴圖》唐代摹本,是因為展出地點在91號室我錯過,這個作品也是大英博物館鎮寶之作,內容宣揚女性的道德規範。1900年義和團起義,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期間,作品因此流散於外。1903年大英博物館從克拉倫斯上尉手上購得此畫作。台灣故宮博物館亦有展出宋朝摹本。

朝冠耳爐又稱官帽耳爐,因兩耳部形似古代官帽上的雙翅而得名,自宋代以來逐漸成為香爐的經典器型。明宣德時期達到鼎盛,成為皇帝用來賜給詹事府,翰林院及國子監主事臣的爐款,也多見於寺廟。
大英博物館所藏的這件乾隆年間(1736 – 1795年)的銅香爐,其形式尺寸和龍飾向世人昭示它的皇家寺廟出身。展示說明用英文寫著以下內容:香爐的形式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祭祀典禮上的食品用具。

景泰藍琺瑯曼陀羅在乾隆皇帝時期特別流行,用於滿族避暑勝地熱河(今承德)的藏式宮殿。清代景泰藍器皿上常有鍍金銅飾,如像足、捲龍鈕、壺嘴等。明亮的琺瑯色彩, 與鎏金青銅相結合,使景泰藍成為製作精美禮器和器皿及魚缸、香爐和盥洗盆等大型宮廷器皿的知名設計工藝。

大英博物館也有展出現代中國藝術作品。
鄭禕的《福》系列是以數萬隻陶瓷小蝴蝶縫在麻布上而成的漢服,這些漢服沿用魏晉時期的服飾設計,每一隻蝴蝶都以九至十部分的無釉顏色瓷土所組成,每一部分都是藝匠親手以指尖及手掌捏造,再以小毛筆的尖端定形,組件成型後便在景德鎮燒制,再運往上海由人手工縫製。鄭禕介紹道,這種只有指甲片大小的陶瓷蝴蝶是景德鎮的絕技,完全由手工捏成,所以每只都是獨一無二的,永遠不可能找到兩隻完全相同的。鄭禕第一次在景德鎮看到這種陶瓷蝴蝶時,它只是被用作傳統盤碟上的零星點綴,淹沒在大片的陶瓷菊花中,售價按盤碟大小從幾十元至幾百元不等,而這作品完成呈現所謂甚麼叫做莊周夢蝶,遠看是藍色蝴蝶,近看卻是一隻隻陶瓷蝴蝶,真的非常神奇。

塔拉雕像(Statue of Tara)是一座鎏金青銅塔拉雕塑,建於西元 7 至 8 世紀,位於斯里蘭卡。它是十九世紀初英國吞併康提時,從康提最後一位國王那裡掠奪來的,之後於 1830 年英國前錫蘭總督羅伯特將其贈與大英博物館展出。

三菱商事株事會社日本展廳 (The Mitsubishi Corporation Japanese Galleries)
其實我這次去大英博物館兩次,第二次到訪就是為了要看這幅浮世繪大師1760年創作的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畢竟這是一幅全世界知名的畫作而我甚至還有一款樂高就是專門在拚這幅畫的,哈哈。可是當我到訪三菱的日本展廳,我發現這幅畫可能年代久遠,展出時間剛好錯過,目前正在大英博物館進行維護中,所以很遺憾的我沒看到!
日本展廳包含浮世繪、能面面具、伊萬里瓷器、繩紋陶罐、武士鎧甲等等,展品均很豐富,但如果你時間很趕只能待上一天的話,這個展廳基本上建議你可以先跳過。

這是日本展廳入口處的展品,約209公分高的樟木製百濟觀音,因其原本設置於日本百濟堂。其造型身後有珠寶型佛光,大概是被中國南朝的風格影響,生產於西元七世紀江戶時代,1951年指定為日本國寶之一。

這是日本展廳的亮點展品之一,江戶時代(公元1603年至1868年)的武士盔甲,由名匠雲海光真雄鍛造,部分組件來自不同歷史時期,展示了日本武士的非凡工藝。

大英博物館的館藏不僅展示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還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大家可以在這裡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珍貴文物,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多樣性,你會感覺相當感動,不過我相信如果是中國人來逛應該是感觸很深,因為英國當初掠奪了許多來自中國的珍寶,大英博物館在展示的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逛完博物館回到地面層還可以在他們的紀念品商店買到各式各樣有趣的紀念品,大家來倫敦玩真的不要錯過這個必遊的免費世界性博物館。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也請幫我在辛西亞熱可可頻道 追蹤 關注 按讚 訂閱❤️
